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
金融专业学位是我国目前39种专业学位中的一种,如何发展金融专业学位,培养基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卓越的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金融专业硕士发展的理念、使命和目标
理念。在金融硕士的发展理念中,首先是要具有扎实的、系统的现代经济金融知识,同时,要有卓越的实践能力。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实践能力的结合就是知行合一。金融硕士的发展理念一定是培养知行合一的专业人才。第二,要具有全球化视野,熟知中国经济金融的基本特征。中国是一个大国,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经济大国,我们培养的金融人才既要有全球化视野又要熟知中国经济金融的基本特征。这就是中西融合。离开中国经济金融的土壤,简单演绎一些西方金融理论不是中国金融硕士的培养目标。中西融合、知行合一是我们中国专业硕士的理念。
使命。金融专业硕士的使命是为中国金融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支撑,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支撑。
培养目标。经过金融教指委全体委员讨论通过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的描述是: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的精神和进取的品格,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把这个规范的表述作一个概括,那就是具有卓越实践能力。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能力是金融专业硕士最核心的目标。我们旨在为社会培养具有卓越实践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包括金融分析师、风险(财富)管理师、产品设计师和金融企业领导者。
在这一目标下,金融专业硕士应该具有四种意识:首先,是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金融的灵魂是创新。市场意识意味着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要时刻了解客户需要什么。金融危机前,金融的创新有些问题,创新的动力不是来自于实体经济的需求,而主要是来自于金融自身的需求。满足于金融体系内部需求的自我创新,实际上会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风险。其次,是要有根植于心的服务意识。金融业是一个服务业,没有服务意识,金融业就很难发展。第三,要有国际意识。金融业的很多规则是全球通用的,发展规律也是一样的,国际意识实际上就是要善于学习、善于借鉴。所以,金融人才的卓越实践能力是要有四种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国际意识。
与这四种意识相对应,卓越实践能力实际上包括四种能力要素:一是创新能力,二是服务能力,三是管理风险的能力,四是中西方两个平台自由行走的能力。
二、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理念和目标实际上明确了定位和任务,而从现在到未来目标的实现的核心问题是培养模式的创新。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一定是富有创新的、区别于传统的培养模式。近期,可以研究、借鉴MBA的培养模式。
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点是:课堂教学与实际能力训练相结合;课程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学院派师资与实践型师资相结合;基础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相结合;一般标准与培养单位特色相结合。
1.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上要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要整合传统资源,建立系统的实践实验教学体系;组建一批目标清晰、制度健全、管理有序、实效明显的教学实践基地,为金融专业硕士走向职业化道路提供过渡性平台。目前,在实践训练方面我们还是有所欠缺的,我们要建立实践能力训练基地为金融专业硕士走向职业化道路提供一个适应性平台,要保障实践教学时间,注重教学实践内容设计、教师聘任、实践过程管理。要对实践计划、实践工作日志、实践总结报告和实践过程产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方案、新产品等进行质量评价。实践基地的实践能力训练应保证3—6个月时间。
2.教学方法。我们主张教师讲授、案例讨论、团队作业互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程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其中,案例分析应占相当的比重;提倡团队作业,而不是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在条件成熟时,金融教指委应组织编写一套金融专业硕士案例分析集。
3.教学内容。基础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相结合,其中专业选修课应占较大比重。专业选修课根据培养方向的不同和各培养单位的特点可形成不同模块或“课程组合包”。金融领域非常庞大,案例分析可按不同模块进行,有的可以侧重于商业银行,有的侧重于证券证券市场,有的侧重于财富管理,有的侧重于风险管理等等。每一个培养单位特点不同,所以,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和各个培养单位的不同特点要形成多个不同模块和“课程组合包”,以实现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多元模式。我们要提倡比较、竞争,不要搞一元化的东西,通过多元化的相互比较才知道哪个好、哪个不太好。
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国际性与中国元素的结合。我们不赞成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全面照抄照搬美国欧洲的课程;另一个极端是,仅仅讲授我们本土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要学习现代金融学知识体系和理论范式,但全盘照抄、照搬不行。我们也反对仅仅介绍本土的传统,讲一些传统落后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排斥现代金融学中成熟的理论、方法。要把两者很好地要结合起来。我们最终是要解决中国的问题
4.教师(导师)的双轨制或“双师制”。倡导高校全职教师与实践部门具有良好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为共同导师,实行“双师制”。面对金融专业硕士的教学要求,高校教师实际上面临着挑战。要防止金融专业硕士与金融学硕士同质化的倾向。
5.金融教指委确定的一般标准与各培养单位特色办学相结合。教指委一般标准主要体现在基础必修课上,各培养单位办出特色是金融专业硕士生命力的体现。鼓励各培养单位特色办学,适度竞争。教指委一般标准主要体现在基础课程 (经济学、金融学、工具和方法)的相对规范和完整上。
6.国际化与中国元素的结合。鼓励引进国际课程、双语教学,海外游学、国际暑期课程、国际学生交流。鼓励在海外金融机构建立实习实践基地。要主动参与国际人才培养市场的竞争,努力造就一批国际知名的教师队伍、精品课程,培养一批国际知名的金融精英。在提升国际化程度时,要注意与中国元素特别是中国金融元素的结合,要讲清楚中国金融的现状,面临问题是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否则学完了不知道中国金融体系是怎么组成的,难以说这个教学是成功的。
7.奖助贷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在奖助贷体系方面,要设立金融专业硕士教育专项基金、企业奖学金、校友奖学金等多种形式奖学金。
学生就业。要建立金融硕士就业指导中心,定期举办就业指导讲座、求职面试模拟等活动;根据学生特点,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主动联络用人单位,邀请用人单位来各培养单位举办招聘会等。
各培养单位要加大投入,完善以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的管理服务体系。管理服务体系要组织化、制度化、规模化。设立金融专业硕士工作机制,专人负责,确保工作能全面、高效地开展。
8.学制、学分与学费。金融专业硕士的基本学制是两年。基本学分一般不低于37学分,各培养单位根据培养方向和生源结构可适当增加学分。各培养单位根据培养成本、社会需求状况、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等制订有差别的学费收取标准,但收取标准须按照规定和程序得到主管部门的批准。
9.学位论文与答辩。金融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应与金融实践紧密结合,选题来自于实际问题。论文应着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论文形式提倡案例分析、产品设计、调研报告或基于实际问题分析的政策建议。不提倡过于学术化的论文;提倡多种答辩形式。